【灵山夜话】《蒙求》诞生的文化摇篮



灵山与《蒙求》
儿童启蒙开始的地方

图|杨加飞
灵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上饶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,成为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存在。而唐代李瀚在此创作《蒙求》,更是为灵山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文化色彩,二者相互交融,共同谱写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奇。
在灵山的见证下,《蒙求》借助李华的影响力,在江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,最终影响到朝鲜、日本等东亚国家,成为东亚文化圈的经典蒙书。作为一部专为儿童编写的识字和知识启蒙书籍,《蒙求》成为后世启蒙教材的重要范本,对后世的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的著作之一。同时,《蒙求》采用的四言对偶式创新了儿童启蒙读物的文学形式,便于儿童记忆,也对后世类似读物的编写具有借鉴意义。

图|张为标

图|张前友
当年安史之乱让北方大地满目疮痍,陷入动荡之中。李瀚,这位曾参与睢阳保卫战的文官,在战后却因“伪职”争议而深陷仕途困境,前路迷茫。这时,信州(今上饶)凭借其相对稳定的局势、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信江航道贯通吴越,交通十分便利,成为了李瀚和众多文人避难与隐逸的理想之地。在灵山的环抱之下,李瀚寻得了一方暂时的安宁,也为《蒙求》的创作埋下了最初的伏笔。
据辽代应县木塔秘藏的《蒙求》刻本记载,李瀚曾任信州司仓参军,负责仓储管理与地方财政。任职期间,李瀚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,信州的山川风貌、民俗文化逐渐融入他的内心,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或许在忙碌于公务之余,他也曾漫步于灵山的山间小道,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汲取着创作的灵感。卸任后李瀚暂居饶州,继续完善《蒙求》。

图|张伟英
唐代科举制度的推行,极大地推动了蒙学的发展。当时现存的教材大多偏重识字,在系统的历史典故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。李瀚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现实需求,以“错综经史,随便训释”为原则,决心编纂《蒙求》作为启蒙教材。他希望通过这些典故,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与历史视野,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江西此时文化教育逐渐兴起,桂岩书院等相继出现,为《蒙求》的编写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。而李华在广德二年途经信州时为《蒙求》作序,称其“可以不出卷而知天下”,这篇序言犹如一道璀璨的光环,照亮了《蒙求》。灵山脚下,朗朗的读书声仿佛穿越时空,与李瀚的创作初衷遥相呼应。在这片文化教育氛围日益浓厚的土地上,《蒙求》的诞生犹如一场及时雨,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优质蒙学教材的迫切需求。
图|张路

图|张前友
上饶灵山以其“气压吴越雄”的磅礴气势和如诗如画的美景而闻名遐迩。灵山的奇峰怪石、飞瀑流泉、云雾缭绕,构成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自然画卷,为李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。或许在某一个云雾弥漫的清晨,李瀚登上灵山之巅,俯瞰着眼前的壮丽景色,心中涌起无尽的遐想,从而将这些奇妙的想象融入到《蒙求》的创作之中。灵山的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,宛如一座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宝库,滋养着李瀚的创作灵感,使《蒙求》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文化魅力。

图|张光亮

图|张为标
上饶灵山与李瀚创作《蒙求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灵山的自然风光为李瀚提供了灵感源泉,信州的文化环境为《蒙求》的创作提供了土壤,而李瀚的《蒙求》又为灵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。当我们漫步于灵山的山间,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时,不妨也翻开《蒙求》,领略其中的历史智慧与文化魅力,探寻那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。
END



编辑|龚玉珊
校对|龚小丽
责编|潘 珺
监制|蒋鹏程
客服电话:0793-7985225
票务咨询电话:0793-7985225
旅游咨询电话:0793-7985225
旅游投诉电话:0793-7985203
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电话:0793-7985203
举报邮箱:18296394036@163.com
Copyright©2024 中国·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
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